家居防疫全攻略:10個必做防疫措施

社區感染風險持續存在,減少外出的同時,家居防疫成為重中之重。病毒可能通過衣物、物品表面或管道等多種途徑入侵,因此需建立全方位的防護體系。以下10個必做措施,覆蓋清潔、消毒、習慣等多個環節,幫助全家築起安全防線。
10個核心防疫措施,杜絕病毒入侵機會!
- 1. 入戶首道消毒:阻隔外界病毒
門口放置消毒噴劑,回家後立即對鞋底、外套、手袋、背包等進行噴灑,減少帶菌入屋風險。
- 即時換衣/洗澡:外出衣物吸附大量細菌,建議回家後5分鐘內更換,並用含消毒成分的洗衣液清洗(水溫≥60℃效果更佳)。
- 重點清潔手機:手機表面細菌數量是馬桶蓋的10倍以上,需用消毒濕巾徹底擦拭機身、按鍵及手機殼,每日至少1次。
- 2. 口罩規範處理:避免二次污染
脫口罩時僅接觸耳帶,將污染面朝內對折,用橡皮筋綁緊或放入密封袋,再丟進分類垃圾桶。處理完畢後立即洗手,避免觸碰眼口鼻。
- 3. 科學洗手:病菌入口第一道防線
外出返家、飯前如廁後必須洗手,每次不少於20秒,步驟如下:
- 流水濕手,塗抹洗手液
- 揉搓掌心→手背→指縫→指背→拇指→指尖→手腕(每處至少5秒)
- 流水沖淨,用一次性紙巾擦乾
- 紙巾包裹水龍頭關閉,避免再次污染
若暫無洗手條件,可用含75%酒精的免洗洗手液替代,但回到室內後仍需補充洗手。
- 4. U型渠保養:杜絕管道傳播
病毒可通過乾涸的U型渠氣溶膠傳播,需每周1次向洗手盆、地漏等排水口倒入500ml清水或1:99稀釋漂白水,確保水封高度≥5cm,阻隔下水道異味及病菌。
- 5. 每日家居消毒:重點區域不放過
按照衛生署建議,每日用1:99稀釋漂白水(10ml漂白水+990ml清水)擦拭經常接觸的表面:
- 高頻接觸點:門把手、電燈開關、餐桌、沙發扶手、遙控器
- 浴室:馬桶蓋、洗手台、鏡子(消毒後需用清水再擦一次,避免化學殘留)
- 清潔時佩戴橡膠手套和口罩,避免漂白水直接接觸皮膚
- 6. 兒童用品專屬消毒:守護幼兒健康
幼兒處於口腔期,玩具易被放入口中,需使用無酒精、無化學刺激的消毒產品(如天然殺菌噴劑),每日清潔:
- 塑膠玩具:噴灑後晾乾即可,無需過水
- 布絨玩具:每周用防蟎消毒噴劑處理1次,每月熱水清洗1次
- 餐椅、嬰兒車:重點擦拭接觸皮膚的部位
- 7. 沖廁必關蓋:阻止細菌飛濺
研究顯示,沖廁時細菌可隨水花飛濺至6米遠,污染馬桶周邊物品。必須養成「先蓋蓋、再沖水」的習慣,每周用1:99漂白水消毒馬桶內部及座圈。
- 8. 聚餐用公筷:杜絕交叉感染
家庭用餐時,每道菜配備公筷公勺,夾菜時避免私筷接觸菜餚;兒童需使用專屬餐具,飯前後對餐具進行高溫消毒(煮沸10分鐘)。
- 9. 加強通風:降低室內病毒濃度
每日開窗通風3次,每次不少於30分鐘(建議上午10點、下午3點等空氣質量較好的時段),空調房需同時開啟換氣模式,避免關閉空間內病毒積聚。
- 10. 垃圾及時清理:不給病菌留溫床
生活垃圾需每日清理,尤其廚餘垃圾需密封後丟棄,垃圾桶內襯一次性垃圾袋,每周用1:99漂白水清洗垃圾桶內外,避免異味及細菌滋生。
防疫推薦:Sanitcare Plus天然殺菌消毒噴劑

針對家庭防疫需求,推薦使用Sanitcare Plus天然殺菌消毒噴劑,尤其適合有兒童、敏感肌或孕婦的家庭。
核心優勢:
- 全場景適用:可直接噴於手部、衣物、玩具、餐具、門把手等,無需過水
- 物理殺菌技術:獨家「針刺細胞核技術」,破壞細菌病毒結構,不產生耐藥性
- 安全無刺激:無酒精、無化學防腐劑,美國EPA認證,嬰兒、濕疹肌均可用
- 高效便捷:噴後30秒內殺滅99.9%細菌,適合日常高頻次使用
家居防疫的關鍵在於「無死角、常堅持」。從入戶消毒到日常習慣,每個環節都需細心落實。選擇溫和有效的消毒產品,既能確保防疫效果,又能避免化學刺激,特別是有老人和兒童的家庭,更需注重安全性與實用性的平衡。堅持這些措施,才能為家人構建堅固的健康防線。